近來「vibe coding」成為台灣開發圈的社群討論熱點,許多工程師、設計師甚至非技術背景的創業者都在問:「vibe coding 到底是什麼?它和 prompt engineer 有什麼不同?」身為一個熱愛新技術的開發團隊,我們也親身體驗這股潮流。這篇文章就帶你一次搞懂 vibe coding 的核心概念、優缺點、常見工具,以及它對開發生產力和軟體開發趨勢的影響。
vibe coding,中文常翻作「氛圍編碼」,是一種全新的程式設計方式。它的核心精神,就是讓 AI 成為你的程式設計小助手——你只需要用自然語言(中文、英文都可以)描述你想要的功能或效果,AI 就會自動幫你生成程式碼。
這種方式大幅降低了寫程式的門檻,讓你可以「用感覺寫程式」,專注在想法、創意和需求本身,而不用被語法細節卡住。
vibe coding 的誕生,正好搭上 AI 協作開發的浪潮。現在,不只工程師,連沒有技術背景的人也能用AI快速實現自己的點子,寫出 App、網站或各種自動化腳本。
這些優點讓 vibe coding 成為 AI 時代下軟體開發趨勢的代表,也讓 prompt engineer 這個角色逐漸轉型,從專注於設計精細 prompt,變成更強調需求溝通與創意表達。
MVP,全名是「Minimum Viable Product」,中文常翻作「最小可行產品」。意思是指用最少的功能、最精簡的資源,快速做出一個可以實際運作、讓用戶體驗的產品原型。這個概念在新創圈和軟體開發界非常流行,因為它能幫助團隊在投入大量時間和預算前,先測試市場反應、收集用戶回饋,快速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。簡單來說,MVP 就是「先做出最基本、最核心的版本」,只要能解決用戶最重要的需求,就可以拿來試水溫,後續再根據回饋逐步優化、擴充功能。
目前支援 vibe coding 的 AI 協作開發工具越來越多,以下是幾個熱門選擇:
除了 Replit、Cursor AI、ChatGPT 之外,Claude 也是近期 vibe coding 圈非常熱門的 AI 協作開發工具。Claude 特別擅長處理長篇自然語言描述,能理解更複雜的需求脈絡,並且在多輪對話中保持一致性。這對於想要用自然語言一步步引導AI完成大型或多階段任務的開發者來說,特別方便。
我自己實際用 Claude 來做 vibe coding 時,會發現它在需求拆解、流程規劃、甚至協助產生文件或測試案例時都很有幫助。尤其是當你需要反覆溝通、逐步細化專案內容時,Claude 的對話能力真的讓開發過程更流暢、更貼近「用感覺寫程式」的精神。
雖然 vibe coding 有很多優勢,但也不是萬能的:
未來,隨著AI協作開發工具持續進化,vibe coding 很有可能成為軟體開發趨勢的新主流。prompt engineer 雖然不會完全消失,但將更偏向需求溝通、創意設計與 AI 協作的角色。
對開發者來說,擁抱 vibe coding,善用 AI 的力量,將能大幅提升開發生產力,也讓寫程式變得更快樂、更有創意!
如果你還沒體驗過 vibe coding,不妨試試用自然語言和AI對話,讓你的點子快速變成現實。未來的軟體開發,真的會越來越「用感覺」就能寫程式!
如果覺得有幫助,歡迎追蹤我們的 Threads,持續掌握最新的AI應用技巧!還想看什麼 AI 主題,也歡迎在 Threads 留言告訴我們!
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或申請試用帳號,請您填寫以下資訊,將由專人跟您聯繫!